

虞城网讯(通讯员 何文学 李爱良)“这真是一个致富的好门路啊,通过种藕养虾以后家里每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呢, 比以前在外地打工可强多了。”进入腊月,虽然漫天寒意,虞城县张集镇马滩村贫困户许玉保正在村北故道滩区池藕、小龙虾种养殖基地栽植幼藕。展望前景,许玉保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我年龄大了,出去打工很不方便,现在不出家门就有好收入。说到底,这得感谢一个人,是他帮了我们这些贫困户的大忙! ”
发掘传统优势 推动整村脱贫
许玉保口中的人叫崔思雪,现任虞城县公路局副局长,2015年8月,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受命县委,来到偏远的马滩村,担任“第一书记”,负责该村整村脱贫工作。
该村位于黄河故道滩区,距县城78公里,由于气候温润,废弃河滩沟塘较多,非常适合藕、小龙虾、肉牛等产业种养殖。走访中,崔思雪了解到多数贫困户虽然都有思富、盼富、致富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没有好技术,没有好门路,迈不开脱贫第一步。
“种植池藕,养殖小龙虾”崔思雪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植藕、养虾,每斤藕能赚1.5元,小龙虾每斤最低能赚18元钱,而且马滩村有种藕养虾的基础,崔思雪心想,如果把这个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一定能带领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虽然村民都觉得可行,可一想到种藕养虾的前期资金投入,不少贫困户又打起了退堂鼓,崔思雪多方协调,由22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贷款与虞城县马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捆绑筹措资金26.5万元,自己协调申请中央财政帮扶资金11.5万元。
“政府补贴产业扶持资金后,你们自己出的资金就更少了。如果资金实在还有困难, 我再与银行联系,帮你们贷款。”为了打消贫困户的顾虑,崔思雪还多次召开“贫困户专题会”、“帮扶协调会”向贫困户宣传政府产业扶贫的优惠政策,帮他们算投入账、算收益账,给他们加油鼓劲,让村民找准了自身发展方向。
农家妇女张大娇 摇身变为果树达人
“大儿子马景战在外打工,说他脱不了身,要我们在家一定帮他把田里栽上富硒苹果……”说起这个,张大娇笑眯了眼。扶贫先学艺,村里先后组织30多名贫困户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没少张大娇。种苗、嫁接、施肥……张大娇和爱人马开勇天天在地里忙,还常拉着崔思雪的手问“我没文化,你看我家果园这样干管不管”。农村妇女张大娇成了村民仿效的对象。
如今,马滩村农家妇女张大娇成了富硒苹果种植专业户的故事传开了。为了脱贫,在驻村工作队及张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从产业上着手,村里拟建200亩富硒苹果示范园,以增强村里经济发展后劲。
要想富先修路 丰产苹果好运出
“路不通,外地来拉苹果的车辆进不来,苹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家里。”这些是崔思雪刚到马滩村走访时,听到村民普遍反映的老大难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些难题,崔思雪整日吃在村、住在村,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细致规划,认真商讨解决方案,跑交通局、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协调资金,在他的多方奔走下,马滩村累计落实帮扶资金85万元, 有力解决了修路的资金缺口。为确保工程质量,崔思雪还多次找到施工方交心谈心,并经常带领工作队员及村两委干部深入工地,严格督导检查,对质量问题“零容忍”。短短几个月时间,马滩村顺利规划完成村级公路硬化2.5公里,贫困户马依新看着新修好的4米宽的水泥路面笑着说:“以后苹果再往外运就省事多了,多亏了驻我们村的崔队长”。
要想富上项目 “牛老板”来带路
崔思雪多方协调引进了总投资400万元的张集镇马滩村肉牛养殖项目,涉及贫困户82户,贫困人口291人,其中产业扶贫补贴41万元,由82户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贷款的形式参股与虞城县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共享,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一座,饲养肉牛200头。实施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82户贫困户入股,年底统一分红。“通过合作参股养牛项目,我每年增收4800元以上,养牛合作社真是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崔思雪真是百姓心中的牛老板”。贫困户马运起激动地说。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在张集镇传扬开来。至目前,该村已建成用于种养殖坑塘93亩,栽植藕苗7440公斤,投放虾苗186公斤;建成养牛规模200头虞城县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每户需求意向都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产业发展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