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2月19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农村环境建设是重要一项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整治的同时仍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1、基础设施不完善,治标不治本:农村环境整治急于求成,重形式、轻内容,重当前、轻长远。一些地方环境整治只是简单地清理垃圾,美化、亮化工程只重视主干道、主街道,而没有认真考虑农村水源保护、农业源污染防治。
2、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乏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不大,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推广效果不明显,生态农业发展缓慢。生活垃圾处理大多只是填埋,农作物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大多露天焚烧处理,秸秆、粪便、垃圾和污水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缓慢;提倡循环利用,但是农村环保设施不完善,无法实现污水等的良性循环。
3、简单套用城市标准,未能因地制宜:一些地方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机械地规定农村像城市一样干净,而不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出发,导致整治成效甚微,农村环境脏乱差没有根本改观,甚至引起农民的反感和不满。
4、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受财力限制不能有效解决后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日常管理及运行维护的资金问题, 而无法保障设施的长期正常运行或低水平运维。如一些地方虽然建立“户收集、村(社区)集中、镇运输、县处理”模式,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垃圾清运、处理不及时,垃圾包村现象仍没有根治。
整治措施
乡村环境整治应结合村庄地区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从街道环境、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风貌要素整治指引。
01 街道环境
l 沿街立面:
临街房屋:外墙线缆、外墙给水、排水管等,凡影响建筑立面效果的,应视实际需要进行迁移、包裹或涂色,如包裹水管、遮蔽空调;
清除违规搭建建筑 ;
整治沿街商店招牌 ;
适当隔离:与街道整体氛围不和谐的地方可选择围墙等建筑进行遮蔽,隔离出街道空间。
l 路面整治:
修:修整破损路面,完善道路网;
清:清除占用道路废弃物、违建物;
拓:路面宽度,按照乡村道路基本要求建设;
l 沿街绿化:在街道两侧选取养护成本低、易于存货的乡土植物,保留乡土特色。
l 街道设施:
路灯:定期维护,完善设施;查漏补缺,增设灯具;因地制宜,增添特色;
景观小品:结合景观设施设置,融入当地特色,增添标志趣味。
l 街道卫生:保持街道整洁,垃圾桶分布合理。
案例一:莲洲镇
莲洲镇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在“三清理”方面,共清理村内杂草杂物以及沟渠池塘淤泥、障碍物64882.8m³、建筑垃圾9179m³、房前屋后生产工具、农资6445件;在“三拆除”方面,共拆除村内危旧房417间、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及违规广告牌 约20000㎡、废弃猪牛栏舍、露天茅房 474 间;在“三整治”方面,共建立竹篱笆和木栅栏6216 m、巷道村道提升10540m以及复垦复绿5150㎡。“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整治前后对比
02 房屋建筑
l 房屋修缮:修补宜就地取材,选择经济适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材料,比如当地石头、砖、瓦、木材(仿木)、生土等建筑材料。
l 美化房屋:整体外观因地适宜,具有当地特色,房屋结构因情况适当调整,增加细节设计。
l 墙面整治措施:根据乡村房屋墙面状况,主要采用贴砖、绿化、清洗、修补、遮挡、粉刷、增加墙绘、协调风格等整治措施。
l 房屋周围的环境绿化:自制简易景观,利用盆景、树木结合水景、花池打造农家景观。
案例二:美丽乡村:增城
增城围绕着“新房美化、裸房装修、古厝修缮、违建清理、搭盖拆除”的指导思想展开行动,结合当地的广府风格和中式传统风格,将农村的房屋统一进行整理美化,设计上多绿化,乡土气息和古建筑相交融,改造后整个乡镇焕然一新。
整改前后对比
03 基础设施建设
l 安全设施:综合考虑村庄地形地貌、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设施
出入路口/学校附近:应设置减速带、减速丘、减速台;
路旁坡面:应设置挡土墙;
道路临水一侧:宜设置耐用材料的防护栏;
道路陡峭一侧:宜设置防撞护栏。
l 厕所:
要消灭露天粪坑,建起水冲式厕所;
完善公共厕所,厕所革命真正落实;
研发便捷清洁实用的设备,把农村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改善土壤污染;
用乡土元素美化厕所,厕所融合乡村环境同时又成为环境中的一大亮点。
l 引用水:
解决“吃水难”:结合当地的地势特点,兴修水利措施,保障居民用水;
注重“饮水安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l 污水处理
统一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如水源地、河网地区、人口密集地区、旅游景点、山地、地广人稀等地区,分区分类施策;
循化利用污水,污水处理后冲厕等循环利用。
l 农村能源
应大范围推广沼气普及建设,同时要注重闲置废弃沼气池的不安全隐患,建新拆旧,齐头共进;
政府要制定能源鼓励扶持政策,引入第三方技术机构协建能够发电上网的多用途沼气池;
严防重建轻管倾向和坏旧沼气池维修滞后情况发生。
l 垃圾:
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推行“垃圾不落地”,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进行专项整治,指导和鼓励村民主动维护;
建立环卫管理制度,由村民分包干区有偿兼职打扫,保证社区环境得到持续维护。
案例三:西坪镇
西坪镇镇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获得“2018年度中国乡镇污水处理优秀案例”。该污水处理厂设计采用生物转盘为主体的污水处理工艺,最终进行雨污分离、接入终端。具有占地面积小、产泥量少、设备设计使用寿命长、无二次污染、运营管理维护方便、易于扩容改造、可移动式的污水处理设备等特点。
污水处理厂
案例四: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按照“五化十改”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装修。专门建立了卫生管护制度,要求每家每户实行“门前三包”,并遵循“村收镇运县处理”原则,聘请专门的清运公司运送垃圾;通过采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和县财政补助与村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筹措资金,利用了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强化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建设成了2套总处理规模为8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铺设管网4600米,这也是广西第一批自然村屯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经过环境整治后,红岩村先后荣获自治区“生态富民示范村”、“全区农业系统十佳生态富民样板村”等荣誉称号,被喻为“广西第一村。
整改后
乡村环境整治并未一朝一夕工程,需要长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其有效发展,确保乡村环境整治的永久有效发展首先要主体责任要明确,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其次,确保设施完好,形成常态化管护机制。
乡村环境治理关键要顺应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结合地貌、民风、产业特点,以农村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三分建、七分管”,实行投、建、管、运一体化运营。
(来源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