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图片来自CNSPHOTO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贺阳)“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流通效率正在不断提升。然而,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较高、部分地区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2月28日,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高峰就目前我国农产品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进行了介绍。
高峰表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商务部主要是聚焦产、供、销等流通环节的堵点问题。”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主要是指在农产品在采摘后,进行的预冷、清洗、分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操作环节,而不同农产品对于储存的温度不一样,从而使得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的难度较大。
截至今年,我国的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已经历了两年多的试点示范工作,旨在探索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流通效率、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的问题,部分地方和企业也已探索出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高峰表示,在探索社区配送全程冷链物流方面,有的地方企业探索在产地源头建立农产品低温保鲜库。农产品经过预冷库预冷保鲜后,用冷藏车运送到社区冷链工作站。社区工作站配备专业商用冷链系统,实时监控温度,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程冷链。
下一步,商务部还将围绕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后服务体系,从产地集配中心、冷库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入手,推动农产品在田头就变成标准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把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
谈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高峰坦言,这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包括城市与农村之间流通体系的完善和畅通,农村区域内流通微循环体系建设与完善等等,重点是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我们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为主要抓手,截至目前,综合示范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个,乡村服务站8万多个,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物流配送体系,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超过90%。”高峰表示。
2019年,商务部还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让城乡市场更旺起来。
高峰称,商务部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升级改造,拓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功能,优化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品质;鼓励发展连锁化经营和共同配送,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同时,也将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短板,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解决“最先一公里”的难点问题,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