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邵胡同村 473074.nync.com 欢迎您!
扶贫攻坚,可谓当前中国的大事要事。先扶谁、怎么扶,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26日,一份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的相关调研报告指出,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杜绝不良导向。
消息一出,大家争相点赞。这些年来,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帮扶成效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不少怪现象,暴露出不少真问题。
有的“懒汉”,素日习惯了向他人伸手。当搭上“扶贫”这趟车,“等靠要”更加严重。一位南方的扶贫干部透露,在他们定点扶贫的村庄,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整日游手好闲,“给他家送米送油,根本不买账,好像我们都欠他似的”。
有的人家,“人情消费”巨大。一位县文明办主任回忆,一些群众“楼房建成一层整一次酒,父亲大寿几个儿子轮流整酒,甚至家里生窝猪仔也要整酒。”人情往来压力山大,困难点的家庭甚至贷款送人情。更有一些地区,彩礼要价畸高,娶个媳妇就成了贫困户,成了救济对象。
还有的贫困户,热衷攀比。他们会相互比较帮扶干部给钱多寡,觉得给钱少了就是干部克扣了,甚至不给钱就不配合工作。据粤北一名驻村干部反映,刚开始去村里一户贫困户家时,人家没什么好脸色看。为了开展工作,自掏腰包走访两次,买了两条烟送给贫困户,才打开局面。
……
随着扶贫攻坚走向深入,这些不良倾向越发凸显,负面效应持续溢出。且不说,“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依赖政府送钱送物永远无法让个体真正摆脱贫困,还徒增了扶贫干部的经济负担。此前就有干部无奈吐槽,自掏腰包次数多了,自己都快成“贫困户”了。
再者说,倘若总是“懒汉”“无赖”得了帮扶,享受了红利,让热衷大操大办者得了便宜,那勤勤恳恳、节俭度日的普通群众怎么想,这岂不是另一种不公平?
显然,无论是从社会风气营造,还是从扶贫工作本身,这样的趋势都必须予以坚决纠正。
从这个角度看,人大的这份调研报告倡导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抓住了当下扶贫道路上的梗阻。
帮扶政策不是“唐僧肉”,不能任由懒汉无赖瓜分。而这,既需要严管扶贫物资的发放,也需注重“精神扶贫”,敦促困难群众提升“造血”能力和积极性。
正所谓“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否则,无主动脱贫之志,不摒弃陈规陋习、奢靡懒惰、邻里攀比之风,即便有再多帮扶,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